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的自我颠覆
时间:2025-07-06 05:52:03 出处:综合阅读(143)
来源:金融时报
从数学到数据科学的数字认知颠覆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化转受影响最深的型企莫过于企业。随着数据价值的自颠深度挖掘以及数据资源的广泛应用,企业的数字业务流程、管理决策、化转组织模式以及产业链协同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型企改变。对企业来说,自颠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数字“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化转唯一的出路。尽管“不转型就会死”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型企共识,但仍有很多人对“如何转型”非常迷茫,自颠找不到明确的数字方向。
拒绝数字化的化转企业没有未来
在技术变化周期与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数字化是型企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这是从很多企业的失败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深刻教训,比如曾经创造了百年基业却被时代抛弃的柯达。
2012年1月,柯达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家诞生于1880年、拥有一百多年辉煌历史的公司,是胶卷时代的开创者,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以及当之无愧的影像巨头。然而,这个时代巨人,终究没能拥抱数字化的浪潮,沉重地倒了下去。数码影像技术推倒了柯达的商业帝国,而戏剧化的是,其发明者正是柯达。事实上,在数码摄影方面,柯达一直拥有极强的技术实力。早在1975年,柯达的工程师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研发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高达130万。1995年,柯达发布首款傻瓜型数码相机,深受非专业摄影者的追捧。在柯达所拥有的1万多项专利中,有1100项与数码摄影有关,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何其令人唏嘘。
你不主动颠覆自己,别人就会颠覆你,这是柯达陨落带给我们的教训。其实,不只柯达,诺基亚、黑莓等行业巨擘黯然败退,都是因为没有拥抱商业的大潮,没有及时进行数字化转型。所有的企业都渴望基业常青,但企业的生死存亡却充满了不确定性。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只有能看清时代大势,把握时代机遇,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的企业,才不会成为时代的弃儿。正如企业家张瑞敏所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适用。如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浪潮已经席卷所有行业。在这个时代,企业要么在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中消亡,要么拥抱数字化,利用数字化实现内外部的升级转型。
未来所有企业都是数字化企业
如今谈到企业发展时,我们通常会把企业分为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是数字化企业,无论它处于哪个行业,经营哪些业务,是万亿级“巨无霸”还是小微企业。在数字时代,不能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就像马车无法与高铁竞争一样。这个转变,源于数字化对商业逻辑的重构。
为什么说数字化重构了商业逻辑?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信息化与数字化。
信息化是将物理世界的信息比如线下的业务流程迁移到线上,被计算机所存储和识别,并通过各种信息技术(IT)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然后固化、自动化并提供业务决策支持。它不改变现实业务的逻辑,只是提高了效率,而数据只是信息系统的副产品。
但数字化却不同,数字化是以数据资产的形成为标志,根本目的在于不断累积和形成企业的数据资产,支撑企业追求业务敏捷化、业务快速迭代和形成第二增长曲线,从而构建新的增长,实现新的价值跃升。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历经了60年的发展。今天我们已经不再强调信息化,而是提出了企业数字化的概念。
一直以来,整个信息技术都处于不断被颠覆的状态,从简单的流程电子化处理,到企业在结构化数据基础上的流程智能化,到多个系统的、基于网络计算的网络化流程系统,到基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打通上下游的系统,再到基于大数据管理的企业系统优化,新的技术总在颠覆旧的技术。伴随着计算体系架构从单一计算到网络计算、云计算,企业正在形成基于数据和现实的二元体系或多元体系。正如“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三元体系——以心脏和血管为核心的能量体系、以骨骼和肌肉为载体的运动体系、以神经和大脑组成的智慧体系。企业的二元体系就是以云和智能终端构成的智慧体系或数字化体系以及以运动和能量为核心的物理体系。
由于云的出现,企业的两个体系进入了无限接近的状态。人作为有机体是多元系统最有效的连接和融合。同样,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化,促进了数据体系和物理体系更有效地连接和融合,这就为企业数字化的进化创造了条件。而云原生和数字原生对复杂系统的解析与再造,也为企业数字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数字化取代了信息化,因为信息化只是赋能的工具,而数字化却是把数字资产拿出来共享,企业的核心资产经过数字化可以实现共享开放,形成新的价值流通网络。这种全新的商业逻辑将会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革命,使商业运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第一,数字化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顾客就是上帝”“客户至上”的口号我们喊了很多年,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的心智很容易被蒙蔽。在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中,企业通过精心的品牌塑造、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占据了主导权,左右着消费者的选择。但在数字时代,一切都被数据化,信息高度流通,一个差评就可以让企业巨资投放的广告付之东流,让企业花费数年经营的品牌形象崩塌。于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当今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重要。大数据的应用也使得企业可以精准地描绘客户画像,以客户为起点来进行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实现个性化、定制化,使产品与客户需求高度匹配,并实时更新、快速迭代。
第二,数字化使商业摆脱了对渠道的依赖。在数字时代之前,商业对空间渠道有着高度依赖,而数字化使商业可以完全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争夺空间转变为争夺消费者的时间。比较之下,因为有数字化赋能线上平台,线下零售可谓不堪一击。
第三,数字化使企业开始生态化运营。数字时代,人与人之间、人与产品之间、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连接”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万物皆可互联。举个例子,传统的插座,只能用于为电器供电,功能非常单一。但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插座,可以与其他设备互联互通,消费者只要在客户端(App)上点击一下,就可以掌控家中所有的电器,可以打开空调,可以播放音乐,还可以开启电视。这时,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当你在购买家电的时候,一定会优先考虑同品牌的产品,你的生活甚至可能会被这个品牌垄断。
正因为如此,现在小米、华为等企业都在进行生态化运营。它们将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都纳入自己的阵营,建立起庞大的生态帝国,从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家居产品到新能源汽车,全方位地占领人们的生活。弱者越弱、强者越强,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马太效应一定会越来越明显。
过去的企业变革,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不过是量变的积累。数字时代,企业发生的是质的改变,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上升到更高的维度,在市场竞争中实现降维打击。这已经成为现实:在交通行业,网约车改变了传统的打车方式;在零售行业,直播带货成为新的购物模式,就连曾经颠覆传统线下零售业的京东、淘宝也几乎被其颠覆;在金融行业,银行通过构建一系列的数字平台,实现了从一家金融服务企业到集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出行服务于一体的金融生态平台企业;在最为传统的农业领域,也有企业通过对土壤、种子、气候的数据分析来进行高效化生产,最大限度地优化农业投入,提高产出效益。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以前,人们无法理解电力技术的应用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在信息革命之前,人们无法理解计算机、互联网将会如何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如今,数字化的潜能,也是我们远远想象不到的,它所带来的变化,也必然超出我们的预期。把握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加速数字化转型,捕获新的市场机会,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在商业市场中提前占位,正是企业通往未来的路径。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整体战略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题已经不再是要不要进行数字化转型,而是怎么做数字化转型。对于数字化转型,这些年来,各行各业都在讨论,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声音:“数字化转型很难。”虽然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对如何转型却感觉非常模糊和迷茫,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其实,国内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观念转变的挑战。以大数据为例,市场上做了很多通俗化的解读,但这些解读并不准确,反而会误导企业。所以,只有能够更客观地认知什么是云、大数据、人工智能,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们,并获得更好的帮助。另外,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和传统行业融合才有价值。要真正形成国家竞争力,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二是人才的挑战。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很多具有数字化思维的人才来助力转型的落地和推广,但就目前而言,这样的人才还是比较稀缺的,这会阻挠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挑战。数字经济更强调差异化竞争,因此,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企业的个性化竞争,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企业本身就缺乏创新能力,则很难实现数字化转型。只有在这三个方面突破、创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成功,我们国家也才会因此从一个技术大国转化成一个技术强国。
要把握数字化转型这条企业通往未来的途径,必须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主线和本质。从本质上来看,数字化是将数字技术不断地渗透进企业的业务流程乃至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映射和交互,将“数据+算法”融入组织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形成一个闭环,帮助组织提高效率与效能,从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重构。因此,数字化转型远不是拥抱并应用数字技术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对设备和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而是需要企业全力以赴的一项整体战略。在这项整体战略中,企业的关注点不应只放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变革上,更要放在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企业数字文化的构建上,给企业注入数字化基因。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化为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的诞生提供了源头活水,为企业进行生产、销售、服务、创新、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促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在工业时代,我们看一个企业的实力有多强,看的是它的规模,因为企业越大,劳动力、资金、资源就越多,就越有可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分发销售,并对业务合作伙伴和用户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到了数字时代,对于企业来说,规模已不再是一个显著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甚至颠覆以及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放大员工的能力,并从数字化角度来分析和挖掘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价值、新商机,来驱动效率提升、产品增值、流程再造、生态构建等。
在这一思维的引导下,企业要以用户为中心,变业务驱动为数据驱动,构建贯通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产品数据链路,实现产品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改善用户体验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开拓新的市场机遇。
资产数字化、产业数联、决策数智化和企业无边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四个核心方向。在资产数字化方面,对企业的核心资产进行数字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产业数联方面,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竞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力,而社交化、网络化的平台是数字经济时代组织能力的一个标志;在决策数智化方面,通过数字化构建企业大脑,实现智能决策,有效提升决策效率;在企业无边界方面,员工人数、营收规模不再成为企业的边界定义,当企业实现无边界后,其自身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放大。
完成这四个方向的数字化后,企业可以建立IT生态、信创生态、云生态、开源生态,搭建起基于云原生的创新平台和数据中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应用、云原生应用、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应用等来获得泛在的敏捷业务能力,通过数据汇聚、数据融合、数据资产化、数据治理等获得融合的数字驱动能力,从而实现业务场景的跨界融合。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愿景(见图)。
数字化正在重塑商业世界,数字化会引发所有行业的彻底转型,数字化关乎企业的生死。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赋能整个企业,使企业持续迭代且自我颠覆,使企业不仅赢在现在,更赢在未来。当社会上的大多数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后,我们才能说数字化社会真正来临。
(作者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