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驽马十驾网

驽马十驾网

浙江省全方位融入长三角的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

时间:2025-07-06 04:39:57 出处:焦点阅读(143)

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浙江战政加速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省全实挑增强区域发展的融入平衡性和协调性。由此,长角策建长三角一体化已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浙江战政同时,省全实挑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与《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要结合浙江实际,融入坚持全域融入、长角策建战略协同、浙江战政重点突破、省全实挑合力推进,融入形成示范区先行探索、长角策建中心区率先融入、浙江战政多板块协同联动、省全实挑全省域集成推进的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纵深化融入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然而,当前浙江省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数字化新兴产业体量较小、产业协作区域差距过大、产业同质化发展严重、地区间行政壁垒难破除等问题,亟需解决。

浙江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推进数字长三角方面,根据《2021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省在数字化治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领域优势突出,其中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产业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梯队。但是伴随数字长三角建设和数字经济产业链横向集群不断拓展,暴露出三大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数字化投入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浙江省部分地区的传统行业对于数字化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二是浙江省在数字前沿技术创新领域起步较晚,存在高端制造业产业层次不足、企业吸附资本能力不足等问题。三是关键技术领域存在才缺口,数字人才分布不均衡。当前浙江省急需数字软件开发型人才、数字操作应用型人才、数字营销型人才等,同时区域核心城市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导致省内非核心地区出现“人才荒”。例如,浙江省嘉兴市的嘉善区虽然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示范区,但由于其市场环境、就业环境、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与杭州等核心城市差距过大,导致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在产业一体化方面,浙江省与长三角产业链的融入程度较好,与沪苏的产业协同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两大短板:一是浙江省与长三角其他省市间的产业协同不足。例如浙江省与安徽省之间的产业协同远低于江苏省与上海市,浙皖两地企业产品交互水平、贸易水平、相互依赖程度远没有实现相互协作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浙江省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二是浙江省内部分产业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存在同质化竞争,例如2021年浙江省嘉善全县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0.34亿元、283.67亿元、220.93亿元、187.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 : 53.0 : 43.6。同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四大主导产业中电子信息业、光电缆业、装备制造业、丝绸纺织业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79.52亿元、265.60亿元、1214.37亿元、1062.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52.1:46.2。尽管嘉善县和吴江区近些年有意识地改变两地产业趋同化的布局现状,但产业结构仍呈现“二三一”型分布特征。同时,两地在装备制造类、木业纺织类产业方面均存在高度集聚,制造业的趋同影响了两地间要素的流动,产业同质化竞争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区域治理方面,浙江省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之间由于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存在“行政壁垒”、“信息孤岛”等制度掣肘。当跨区域合作项目难度较大、利益分配复杂时,平行的行政关系阻碍了地区间经济的有机联系。同时,部分地区受“行政区经济”影响,最大化辖区利益而牺牲区域利益,区域合作中出现项目执行难、监管难、违约风险大等问题。例如在环保领域,浙江省与其他省市的生态环境一体化标准存在差异,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跨区域的合作和协调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方政府的偏好,导致各地区在跨界饮用水源的联合保护、一体管控和共同决策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浙江省与长三角其他地区间的交通同网远未形成,城际间的“瓶颈路”等需要进一步打通。

多维度一体化发展推动浙江省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针对浙江省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数字化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和行政壁垒等问题,建议浙江省应建立多维度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从数字长三角发展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一体化、区域治理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四个层面予以优化完善。

在数字长三角发展一体化上,通过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布局和高端人才引进,增强浙江省的数字经济发展势能。一是加快“新基建”布局。推进5G网络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规模协同部署,完成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全覆盖和重点区域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实现浙江省与其他地区在新基建上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高端数字人才引进。基于浙江省所处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以及资金链优势,建立数字人才数据库,并为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三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借助浙江省“数据强省”和“云上浙江”两大基础支撑,推动实体经济、传统制造业在生产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市场研究、精准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融合和数据应用,进一步释放产业数字化的潜力。

在产业协同发展一体化上,针对区域间产业协同差距大的短板,浙江省需要在综合评估省内产业协同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跨区域合作架构体系。一是搭建浙皖两地产业合作与梯度转移的相关平台,加强浙皖两地产业间的互补性,并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跨区域产业链间的合作,建立行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利益输送纽带。二是在明晰浙江省与长三角其他地区自身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浙江省内部分产业与沪苏地区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短板,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跨区域产业链间重组和并购,最终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上,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逐步消除区域内行政壁垒。一是在市场监管一体化方面,以《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蓝本,从安全监管一体化、质量基础一体化、满意消费一体化、市场创新一体化四个方面,推动营商环境联建和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现浙江省与长三角其他地区资源要素之间的便捷流动和高效配置。二是在司法协作一体化方面,坚持“不破行政区划、破行政边界”理念,形成跨域协作、跨域执行的司法融合新格局,进一步拓展跨域一体化司法机制,为浙江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三是在政务服务一体化方面,加速探索跨区域的数据流动,推进浙江省与长三角一体化其他地区进行互补共进,推动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办”和应用场景一体化创新。

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上,以《浙江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为纲领,携手其他两省一市共同推进“一圈三网”的交通系统建设,打造高水平现代化综合交通标杆。一是在交通圈内实现“一小时互达”,实现嘉善与吴江、青浦等示范区之间半小时互达,杭州市与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之间一小时互达,促进长三角经济、社会等要素高效流动,进而推动浙江省区域合作纵深化。例如:推进沪甬、沪舟等跨海通道和温州至合肥高速公路等省际通道建设,形成长三角内部一体化的交通圈和经济圈。二是携手长三角其他城市,共同规划互飞互通的航空网、多式一体的轨铁网以及港口联动的水运网,打造立体式的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互联互通。例如:在航空网规划方面,推动建立嘉善与其他一体化示范区之间的跨域航空网、直升机网以及无人机飞行网,形成连通性好、直达性高、跨界融合、区域一体的航空协同体系;在轨铁网规划方面,推进区域内主要城市间的超高速磁悬浮、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提高浙江省与区域内其他主要城市的通勤效率;在水运网规划方面,加强宁波与区域内其他港口城市的相互协作,让充分发挥其优势,带动长三角区域内其他港口城市的发展。

(作者张衔春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博导,邹钰城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博士生,鲁亚楠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博士生)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