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驽马十驾网

驽马十驾网

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千变万化,央行提示:警惕虚假贷款APP诈骗

时间:2025-07-06 06:26:39 出处:知识阅读(143)

原标题: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千变万化 央行提示:警惕虚假贷款APP诈骗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琼斯)近年来,非法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警惕非法集资、活动出租出借银行卡等金融“陷阱 ”呈现从“线下 ”转到“线上”的形式虚假特点,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千变影响了经济社会稳定。央行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6月22日在“守住‘钱袋子’”专栏发布《谨防“馅饼”变“陷阱” 对非法金融活动说不》一文,提示提示金融消费者加强自身金融素养,贷款切实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非法避免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金融警惕守护好自己的活动“钱袋子”。

文章称,形式虚假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千变场景千变万化,央行金融消费者必须树立科学理性的提示投资观念和消费观念,积极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诈骗的特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虚假贷款APP诈骗。张女士从网络上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A银行”的APP并申请办理贷款业务,随后一名自称“银行客服”的人员联系张女士,称贷款资金已到账,但“需充值才能解冻”。在该“客服”的导下,张女士将2500元转至“客服”指定账户,后续“客服”称仍需更多资金,张女士表示疑惑并前往A银行网点进行咨询,发现该银行并无此类贷款专用APP,也没有贷款放款需要缴费解冻这一步骤,最终确定张女士所下载的“A银行”APP为仿冒软件。

金融知识小贴士:一些高仿、山寨APP会冒充正规平台进行诈骗,切勿轻信陌生短信及链接,贷款请到正规金融机构办理。金融消费者要积极了解正规金融机构业务操作流程及相关要求,以保证金、解冻金名义要求打款到指定账户的极有可能是诈骗。

案例二,冒用银行名义非法集资。某资产管理公司擅自利用部分商业银行标识开展虚假存款业务宣传,并通过“定期存款、支付现金、退还现金、赠送旅游”等方式吸引客户。金融消费者携带该公司的“银行存款送旅游”宣传页前往银行营业网点咨询,经查实,是该公司假借商业银行名义进行的虚假宣传,其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金融知识小贴士:《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明确因参与非法集资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因此金融消费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务必要提高警惕。一看融资合法性,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内容,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三看经营模式,看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

案例三,银行卡出售构成犯罪。汪某参与网络赌博,输钱后经网络客服介绍获得挣钱“新路子”,随后在聊天软件上添加“赚钱联系人”,向其提供名下多张银行卡、微信、支付宝账号及各平台密码,并多次将转账验证码发送给对方,此过程中汪某收到多名遭受电信诈骗被害人被骗资金2.1万余元,资金到账后被对方迅速转移,汪某从中违法获利1000元。案发后,汪某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并供述犯罪事实,退还全部违法所得。

金融知识小贴士: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一旦查实被用于实施网络犯罪活动,涉嫌诈骗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或者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广大金融消费者切莫贪图小惠小利,将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等出租、出借、出售给他人使用,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